欢迎访问齐鲁文化教育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化新闻 教育新闻
领导访谈 执教心得
校园活动 名师在线
法制教育 高校新闻
中学新闻 政策解读
法治生活 交通执法
安全生产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招商引资 金融财经
诗歌散文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课堂内外 书画艺术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理论探讨 >

浅析山东何派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 2017-10-18 20:15 作者:尹洁 来源:自由来稿 点击: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年代久远的街巷已经被拆除,许多老手艺的生存环境消失,再加上手艺人青黄不接和自救意识不强等原因使得民间手艺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瓶颈。本文以山东何派面塑为视角,探索新型手艺人如何在现在社会里转型,让手艺获得新的生命。
 
关键词:新型手艺人,山东何派面塑、生存困境
 
一、山东面塑起源
    据史料记载,山东面塑起源于曹州(今菏泽市)。菏泽历史上经常发生洪水灾害,造成饿殍遍野,百姓借祈求神灵相助来庇佑生命。当时的生产资料极其贫乏,便假以面捏成祭品,为了逼真还彩塑上各种颜色,称为“花供”。
    据老人们回忆,清代咸丰年间,面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艺来到菏泽,寄居在离菏泽市区不远的马岭岗镇穆李庄。他们与当地最好的“花供”艺人贺胜、杨白合作,采用可塑性较强的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蒸熟后染成黑、白、蓝、绿、红、黄、紫等颜色,结合不同的捏制技巧,又在面塑材料里添加防腐、防蛀、防干材料,创造出了新一代的面塑品种。随后,四人广收门徒,传授技艺,穆李庄一带便成了山东面塑艺术的发源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面塑艺人,其中李俊兴善捏风雅的文官,李俊福善塑彪悍的武将,被誉为“文武二李”。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菏泽市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芳清、穆绪建等。
二、山东何派面塑                                       
    1957年,李俊兴先生在济南大观园偶遇少年何晓铮,一眼便相中了眼前的这位少年,在1959年,何晓铮成为李老的关门弟子。后来何晓铮创建了何派面塑,继承了山东面塑的特点,使济南面塑成为菏泽面塑的正宗传承地,它具有出手快、色彩艳而不俗、造型生动形象等特点,出现了济南面塑源于菏泽,秀于济南的独特现象。
(一)面塑大师 — 何晓铮
     2016年2月11号(大年初四),我通过电话得到何老的同意,去家里拜访他。何老的家里三面墙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面塑,有两面墙是贴满了照片,记录了何老从事面塑的点点滴滴。何老已经70多岁,但身体健硕,为人很热情,很喜欢年轻人来问问题,对于来访者他从来不设门槛,平易近人。
何老说:“从事面塑六十多年感慨很多,虽然有很多光荣的头衔,但是最喜欢的还是山东民间文化守望者。我最大的愿望,是通过努力把面塑这种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作为一个老人本可以颐养天年,可他却为了面塑常年在外奔波。
   “没有人强迫我,我一直在做我自己,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虽然有时候很艰难,但我很快乐,我也愿意为面塑,为中国的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不管别人会怎么说,毕竟时代变了,面塑跟很多传统的手艺一样,都在慢慢消失,慢慢的被人忽视。但是还是有人在坚持,只要有人还喜欢它,面塑就有希望,但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即使手艺人很坚持,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市场等的支持,还是很难,可再难也要往下走啊。”
    何老说:“我本来是学石塑的,后来又跟李老学了面塑,一接触到面塑就爱不释手了。当我学面塑的时候,李老有很多徒弟,很多人都说我不适合做面塑,手大,捏不出什么精巧的样子。后来让我吃惊的是,师父没有嫌我手大,还跟那些反对我的人说捏面塑靠的是心,不是手。就是这一句话激励我一辈子,也是我做面塑的原则,是用心在做,而不是随手捏捏。”
任何手艺都离不开独特的优秀品质,这是任何手艺的本质,除此之外更需要精良的技艺。
    何老说:”我从年轻时就刻苦钻研民俗技艺,在继承这一非遗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进行了进一步创新。改良材料延长了面塑的存放时间,在面塑制作形式上,创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从而解决了超大型面塑霉裂问题。为了将济南面塑这一非遗技艺发扬光大,我还摒弃了很多老艺人传艺时“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陋习,广收门徒。现在收徒相当谨慎,不仅看重学生自身对于面塑艺术的悟性,更看重人品和艺德。”                              
    据何老粗略的估算,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拜在他门下的徒子徒孙约有400余人,入室弟子60余人。面塑作为传统民间技艺,它的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何老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这一民俗技艺的发展,希望日后的济南能像上海、广东、福建等城市那样,艺人的作品能走进大型陈列室,使得济南面塑更好的走出国门,成为美丽泉城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把手艺当成事业——何晓铮的徒弟
    何老的徒弟大鹏(化名)今年刚满三十。跟何老一样,热情大方,欢迎别人来观赏拍照。工作室只有30平,却摆满了他和何老捏的各种面塑作品。
    大鹏说:“现在的面塑,单靠手艺是不行的,还要会销售,销售不出去,就只能放着。所以面塑艺人必须改变思路和想法,不然还是死路一条。”
     大鹏乐观中有些许的担忧,而这种担忧或许是很多手艺人心中的挂念。我上下打量着他,通过衣着打扮,日子似乎过得很匆忙,“一个月能收入多少?”
   “一个简单的卡通面塑一般十元左右,一天能卖好几百个,有时候还去会馆里,不仅可以卖面塑,人家还支付场费,一月下来,比白领还挣得的多,逢年过节会赚的更多。但也分淡旺季,有时候也不挣钱,好长时间没生意。也想过放弃,但熬过来也不想放弃了,关键是我喜欢面塑,我觉得也有前景。曾经有段时间,面塑卖不出去,没钱吃饭,又创作不出新的,反正也是挺难过的。有时候别人还看不起我们这些捏面塑的,对我们的态度也不是很好。有时在外面干活,那些商家还会亏钱我们的钱。其实干什么都有难事,贵在坚持啊,别人都不愿意干了,你就挣钱。下一步,我想把面塑艺人团结起来,创一个团队,有专门的人来销售,我们手艺人也可以专心的创作,现在我比较忙,既要销售还要继续创造新品.”
    更多的人把手艺当成糊口的手段,观念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手艺路。大鹏年轻,热情,会用心把这冷淡的手艺捂热,他不止于赚钱,而是把手艺、师训、文化传下去。大鹏的态度,让我感到了面塑重兴是有希望的,因为有新鲜血液不断的注入,不断冲击的传统的手艺人保守观念,改变思路,逐渐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三、手艺人的出路
    据史料记载,中国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两千年多年的发展,面塑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等不可缺少的资料。在以前面塑是一种较为热门的手艺,虽说不上发财致富,但可以养家糊口。原先面塑艺人经常出现在城乡的大街小巷,他们的手艺总会吸引很多大人小孩,孩子们也是走街串巷玩,通过一些传统的手艺认识中国文化,认识周围世界的,所以面塑等传统手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媒介和平台。
    随着城乡改造,面塑艺人慢慢失去了活动的场所,很少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老手艺人也很难找到传承人,许多年轻人认为从事面塑收益不高,社会地位也低,重要的是年轻人耐心不足,忍受不住寂寞。综上种种原因,面塑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是壮大了,而是慢慢消亡了。
    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些快要消失的老手艺,但很少人关注制作这些的手艺人,手艺人都消失了,这些手艺又能存在几天呢?或许我们应该调整下思路,无论是环境还是手艺人,离开谁,任何手艺都是无法存在的,可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护好手艺人,只要手艺人源源不断,手艺品就不会消失。作为新时期的手艺人,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找到一席之地,对于这个问题,不仅是手艺人应该思考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关注和认真对待的,保护和传承某一样老手艺固然是手艺人无法推卸的责任的,但只靠手艺人们是不够的。
    首先,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扶持。政府应该出台接地气的政策和措施,监管落实效果。其次,政府应该给手艺人设置一些专门活动的地方,整齐规划,把分散艺人的集合起来,创建一个合理的平台,让草根艺人不再无“家”可归。
    其次,普通大众改变看待手艺人的观点,以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面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只有大众支持和喜欢,面塑才有市场。可目前一些手艺品的销售主要是出口国外,外国人喜欢我们中国传统的手艺品,而中国人却很少喜欢,这种怪异的现象也是应该值得思考和反思的。
    最后,当外界条件都具备时,手艺人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面塑材料,使其保存时间更长,样式上要跟进时代风格,但又不失传统。手艺人也应具备多种能力,不仅可以捏出面塑,也要有能力包装自己制作的面塑,同时采取措施积极宣传等;任何手艺的复兴和发展,不仅需要外界的帮助,更需要手艺人的自救!
 
参考文献
[1] (美)查理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出版社,2008年
[2] 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
[3] 曹振峰:《黄河万里寻面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1]]作者简介:尹洁,女,汉族,山东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专业:人类学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朱永新思想哲文欣赏— 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 人的一生实际上生活在四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在母亲的子宫里,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教育博览》编辑部主办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协办 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 民进山东省委新闻支部指导
联系电话:0531--82816922 投稿邮箱:z1z2f3@sina.com